-
您的位置:
- 網站首頁
- > 品牌中心
- > 新聞中心
- > 業(yè)務動態(tài)
您的位置:
在“雙碳”目標加速落地的時代浪潮中,中機國際以區(qū)域深耕為筆,以技術創(chuàng)新為墨,在國內外多區(qū)域布局大型新能源儲能項目,憑借全鏈條解決方案的專業(yè)實力,勾勒出儲能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新圖景。
?
從粵港澳大灣區(qū)到京津冀地區(qū),從山東辰隆集中式儲能項目到長沙工商業(yè)儲能示范工程,再到擴展至海外地區(qū),中機國際正以“區(qū)域定制化+全流程管控”模式,書寫儲能產業(yè)的“中機答卷”。
?
?
華南篇:佛山三水項目——雨季中的“儲能加速度”
在粵港澳大灣區(qū),中機國際承建的中城大有佛山三水100MW/200MWh獨立儲能項目,從開工到全容量并網171天,比合同規(guī)定工期提前16天完成項目建設任務。面對廣東雨季頻發(fā)、原場地為魚塘回填導致的松軟地質,項目團隊創(chuàng)新采用“預制管樁+水泥攪拌樁”復合基礎形式,縮短工期的同時提升經濟實用性。
?
施工高峰期恰逢臨時更換電池艙供應商,設計圖紙與施工方案需全面調整。項目部迅速組建專項小組,對接獲取最新技術參數,協調設計院完成圖紙修訂,最終實現設備安裝零延誤。2024年6月30日,項目全容量并網,每年可緩解500Kv西江站供電壓力,為大灣區(qū)新能源消納提供“中機方案”。
?
華北篇:井陘項目——?200MW/400MWh調峰電站的 “技術突圍戰(zhàn)”
在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,中機國際打造的200MW/400MWh 獨立儲能調峰電站,以 “動態(tài)進度管控法” 破解冬季施工、環(huán)保管控、施工工序交叉的多重挑戰(zhàn)。通過借助三級進度計劃與每日復盤機制,巧妙協調工序,使設備基礎主體工程提前5天完工。施工中,“網格化責任分區(qū)”精準劃分8大責任區(qū),實現材料損耗與機械利用的雙重優(yōu)化。
?
?
技術創(chuàng)新貫穿著項目全周期,項目部直面夜間施工基礎預埋件抄平難題,研發(fā)“物理重力水管+大功率高強光水準儀”組合方案,成功解決基礎預埋件不平的難題。同時,運用BIM技術模擬水管線纜排布,減少返工;引入裝配式施工技術,大幅縮短工期、降低成本。
?
安全質量保障方面,“安全積分制”將安全與績效掛鉤,配合VR沉浸式培訓,筑牢安全防線;“三檢三驗”體系搭配樣板工程,確保關鍵工序驗收 100% 合格。此外,項目部積極開展企地共建,在技術突圍的同時,以服務社會彰顯責任擔當。
?
這場“技術突圍戰(zhàn)”,不僅是工程建設的勝利,更展現了項目部以創(chuàng)新驅動發(fā)展,打造優(yōu)質標桿工程的決心與實力。
?
華東篇:辰隆項目——跨域協同下的“并網攻堅術”
山東菏澤辰隆100MW/200MWh儲能項目,堪稱送出線路建設的“教科書案例”。面對1.56公里送出線路需跨越1 條高速、2條高鐵的復雜工況,項目部聯合當地施工單位構建“政企網”三方協同機制:通過市發(fā)改委統籌協調電網審批,采用“夜間窗口施工+無人機牽引”技術實施跨越作業(yè),較行業(yè)同類工程縮短工期40%,最終推動項目提前全容量并網,為新型儲能項目建設樹立了政企聯動的標桿典范。
?
冬季施工階段,團隊創(chuàng)新采用“炮機碎凍土+棉被保溫”手段,在溫度零下的環(huán)境下實現混凝土強度達標;針對廢棄磚廠遺址的垃圾掩埋層,采用“挖除換填+分層夯實”處理,保障樁基施工質量。
?
項目被列為山東省2023年第一批新型儲能入庫項目,建成后將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區(qū)域電網的靈活性、安全性和穩(wěn)定性,推進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結構的優(yōu)化和升級。
?
華中篇:巴斯夫杉杉項目——工商業(yè)儲能的“低碳示范窗”
在長沙岳麓經開區(qū),中機國際正在承建的巴斯夫杉杉 40MW/80MWh儲能電站,開創(chuàng)了中部地區(qū)高耗能企業(yè)“儲能+節(jié)能”的應用范式。
?
項目共安裝16臺儲能電池預制艙、8臺POS升壓變成套裝置,通過建設一套高效、安全、環(huán)保的新型儲能系統,每年可節(jié)省589.92噸標準煤。該項目為中機國際在工商業(yè)儲能領域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,也為推動中部地區(qū)乃至全國能源轉型和綠色發(fā)展貢獻重要力量。
?
海外篇:科特迪瓦儲能項目——區(qū)域電網的“穩(wěn)定器”
在西非經共體與世界銀行 ECOREAB 項目框架下,威海國際與華自科技聯合體作為 EPC 承包方,于科特迪瓦北部三站點同步建設電池儲能項目,中機國際承擔項目工程設計任務。中機國際以技術創(chuàng)新破解熱帶電網穩(wěn)定難題,著力打造中非能源合作項目示范樣本。
?
項目位于科特迪瓦北部 Korhogo、Boundiali、Odienné 三個站點,總儲能規(guī)模 300MWh,系統由 BESS 設備、225kV 母線連接系統、SCADA 系統及同步相量測量裝置等構成,旨在提升區(qū)域電網穩(wěn)定性。
?
針對熱帶地區(qū)高溫高濕氣候與復雜地形,采用全密閉式恒溫恒濕電池艙搭配防鹽霧涂層設計,結合 “碎石樁 + 混凝土預制模塊” 組合地基,解決設備抗候與紅壤濕陷性問題;部署 300MWh BESS 設備與 225kV 母線連接系統,通過 “電池儲能 + 同步相量測量裝置(PMU)” 實現毫秒級頻率調節(jié),同步搭載 SCADA 系統與區(qū)域通信網絡,構建西非首個跨國儲能調度中心。
?
科特迪瓦三站點建成后將為該國北部電網新增 300MWh 儲能容量,與馬里、尼日爾站點聯動形成跨國儲能網絡,預計將西非經共體區(qū)域電網頻率偏差控制在 ±0.1Hz 以內,使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提升 25%,直接服務周邊約 50 萬人口,推動農村供電率從 43% 提升至 56%,同時為農產品加工、小型制造業(yè)提供穩(wěn)定電力,助力當地 GDP 年增長率提升0.8個百分點。項目嚴格遵循世界銀行 ESG 標準,通過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管理,在儲能系統全壽命周期內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20萬噸(相當于種植680萬棵樹),為西非國家“碳中和”目標提供基礎設施支撐,全面激活西非能源市場在電網穩(wěn)定性、民生經濟及綠色轉型層面的發(fā)展新動能。
?
結語:儲能領域中的“中機力量”
從華南濕熱地貌到華北嚴寒山區(qū),從中部工業(yè)廠區(qū)到華東交通樞紐,再到西非科特迪瓦的熱帶高原,中機國際在儲能領域正以國內國際雙循環(huán)布局構建多維競爭力。這些散布在國內外的儲能站點,不僅是中機國際技術實力的注腳,更成為推動“雙碳”目標落地的鮮活細胞——它們如同能源網絡中的“調節(jié)器”,正以中機智慧書寫著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時代答卷。
?
供稿:能源工程設計研究院 祝軍杰 曹輝 陳磊 高玉有 陳安琪
責編:綜合管理部 許聰